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張家界區劃

永定區(九)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34 來源: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烽火村】 位于沅古坪鎮西南部,東與沅古坪居委會、五龍村,南與栗山村、謝家埡鄉,西與高家溪村、雙溪橋鄉交界,北至柏楊坪村。由陳家溪、烽火、吉家峪、朱家塔、火場埡、秋木橋、謝家埠、雄崗、田灣、干溪灣、黃社堰、楊家灣12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6575畝,耕地面積15900畝,旱澇保收面積350畝。森林覆蓋率為80%。全村高山圍繞,山崗田多。初級社和高級社時修了32口堰塘,有20畝水面,灌溉面積為200畝。大躍進時人民公社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修建了高家溪水庫,鑿穿了柏楊坪隧,各組造田250畝。修筑了兩條水壩,解決了朱家塔、雄崗、田灣、干溪灣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油菜、黃豆、苧麻、辣椒等。村內公路欠發達,全村只有6個村民小組通公路。農戶用上照明電。現部分農戶利用山泉水埋埋設管道引水,大部分用上了自來水。1985年全村自籌資金10萬元架通飛潭電站電線,當年全部完工,全村的占地1.5畝的小學,建筑面積為225平方米,共有教室4間。主要姓氏有龔、李、孫、尹、鐘等。村民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全村425戶,1587人,其中男794人,女793人,勞動力650人。1999年人均純收入1400元,糧食總產量達865噸。
【盤塘村】 位于沅古坪鎮東北部,東鄰王家坪鎮馬頭溪村和本鎮小溪村,南與沅古坪居委會交界,西與本鎮桑木村交界,北與王家坪鎮木山村交界。由四關橋、莊屋崗、榨坊、連堰、長鋪、油榨灣、甲巖墻、常嶺崗、竹園、讓水坪、牛背嶺、小張家灣、牛月臺13個村民小組 組成。總面積11415畝,耕地面積1398 畝,旱澇保收面積350畝。森林覆蓋率為 82%。全村高山環繞,山坡多,田地少, 地形呈長方形。初級社和高級社時修了 12口堰塘,有12畝水面,能灌溉稻田85 畝。1964年至1972年修了二座水庫,修 建渠道5000余米,解決了牛月臺、牛背 嶺、竹園、榨坊、莊屋崗5個小組的灌溉 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油 菜、黃豆、苧麻、烤煙等。村內交通比較 方便,絕大部分組已通公路。1980年村 里自籌資金2萬元架通了照明線路,家家 戶戶都用上了電燈,但人畜飲水條件差。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于1997年共投入資 金近2萬元,改造了教學樓等教學設施, 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主要姓氏有龔、李、 張、燕、黃、歐、孫、楊、向、董、屈‘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63戶, 965人,其中男481人,女484人,勞動 力450人。1999年糧食總產量500噸, 人均純收入達1300余元。 
【榔木嶺村】 位于沅古坪鎮東南部, 東鄰長潭村,西鄰謝家埡鄉金崗村,北鄰 栗山村,南鄰紅土坪村。由扎埡、莊地、 龍川塔、仕溪榔、專溪洲、胡家坡、白楊 灣、水嶺崗、榔木嶺、吉家峪等10個村 民小組組成。總面積7110畝,耕地面積 1058畝,其中有稻田850畝,旱澇保收 面積500多畝。全村地處偏僻,大部分為 丘陵地帶,地傾呈橢圓形,地勢由北向南 傾斜,平均海拔約1000余米,境內有一 條小山溝,靠西南邊有一條河流發源于烽 火村,河水能灌溉稻田660余畝。解放后 修山塘14口,水面近10畝,開鑿高家溪 水庫灌溉渠道二條約2000余米,可灌溉 稻田506余畝。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 紅薯、黃豆、烤煙、苧麻、油菜、雜豆 等。森林資源比較豐富。1992年集中勞 力,栽植黃柏100余畝。1978年全村栽 杉樹500畝。現林業蓄積量約為1萬多立 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5%,每年林業收 入2萬余元。村里交通比較方便,公路直 通村部1984年自籌資金3萬余元開始架 通照明電線。全村2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為了改善辦學條件,1994年自籌資金4萬元修建村小學一棟,,校園占地面積4畝,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成為沅古坪鎮辦學條件較好的村級小學。主要姓氏有龔、李、秦、彭、周等。村民大多數為土家族。全村80戶,714人,其中男362人,女352人,勞動力350人。1999年總收入70萬元,人均純收入1300元以上。
【教字埡鎮】 位于張家界永定區西北部,東鄰尹家溪鎮,南與羅水鄉接壤,西靠橋頭鄉通桑植縣,北鄰武陵源區中湖鄉。全鎮27個村1個居委會,285個村(居)民小組,6326戶,總人口25673人,版土面積13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75公頃,稻田面積1133公頃,屬山地丘陵地形。教字埡鎮文化底蘊深厚,有傳統擺手舞、茅古斯、土家織錦等悠久的民間民族文化藝術。該鎮地處省道1835線的中段,每年從這里取道去天子山、九天的旅客在10萬人次以上。現全鎮已有25個村通了公路,80%的組通了路,100%的農戶用上了電,30%的人用上了自來水。全鎮電話總量達1200部,有線電視覆蓋20個村。森林覆蓋率40%。有大小水庫10座。1997年-1999年,教字埡鎮投入建設資金150多萬元,共新修學校6所,解決21個組468戶1885人飲水。教字埡鎮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大鎮。1999年糧食總產量達11300噸,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以上;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6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550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三年來,山地開發累計達1200畝,15個基地,其中板栗基地2個,柰李基地1個,金秋梨基地1個,臍橙基地1個,柑桔基地10個。目前已完成了集鎮主街道的路面凈化、硬化工程,整修了下水道,治理了街道的衛生秩序,美化了街道環境。該鎮正逐漸成為永定區西北部的重要批發市場,農副產品的主要集散地。
【教字埡居委會】 位于教字埡鎮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東鄰熊家崗村,西鄰竹園坪村、新路村,北抵興隆村,南與涼水井交界,由盤龍山、教字埡、桐錢灣、老倉庫、高橋、中心、下街、下灣、大河、小河、伍家拐、長田角、云盤崗、劉家崗、熊家山、水井灣、紅旗堰、張家咀、老屋崗20個居民小組組成。總面積5500畝,耕地面積1295畝,旱澇保收面積650畝,森林覆蓋率為15%。地形較平坦,三面環山,山坡田較少,稻田灌溉除了150畝是天水田以外,其余能基本實現旱澇保收。主要物產有稻谷、紅薯、洋芋、黃豆、油菜、花生、苧麻、甘蔗等。居委會交通發達,目前除盤龍山組以外,組組通了公路,省道1835線橫穿中心,居民全部照上了電燈。居民的飲水大部分是地下水。文化事業較為發達,為了改善辦學條件,1995年由鎮政府組織,與竹園坪村、涼水井村合辦一所中心完小,占地8畝,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教字埡鎮較好的小學。主要姓氏有覃、熊、劉、李、伍、吳、向等。居民大多數為土家族。全居委會460戶,1690人(男875人,女825人),其中勞動力785人。1999年糧食總產140噸,總收入270.5萬元,人均1500元。
【丁家峪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南部,東鄰新路村,南鄰立山峪村,西與羅水交界,由劉家埡、樟樹埡、覃家、肖家、向家、觀音山、青龍、關門峪、雪藤崗、田灣、橋樹塔11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4500畝,耕地面積470畝,旱澇保收面積200畝。森林覆蓋率為50%。全村處于兩山相夾之間,地形呈長方形,山坡田多。1974年修建了4口堰塘,有5畝水面,灌溉面積200畝。境內有一條小溪,發源于扎巖山麓。主要產物有稻谷、玉米、洋芋、紅薯、油菜、黃豆等。村內交通不發達,僅有一條1984年修的簡易公路,直通村部。1985年,村民自籌資金5萬元架通了電線。1991年部分村民利用溪水落差埋設管道,用上了自來水。1971年,村集體投資捐工修建了村小學,校園面積1.5畝,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有7間教室。村內主要姓氏有劉、熊、覃、尊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有237戶762人(男400人,女362人),其中勞動力391人。1999年全村總收入140萬元,人均1400元。
【七家坪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北部,東鄰興隆村,北抵中坪村,西與橋頭鄉接壤,由七家坪、田坊、建新、松樹包、中心、巷子口、新橋、巖塔、向陽、陳家崗、高竹山等12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2487畝,耕地面積1180畝,其中水田面積830畝,旱澇保收面積580畝。全村森林覆蓋率為47%。全村地形較為分散,人口居住星羅棋布,生產環境較差。50年代初修兩口山塘,三處攔河壩,60年代修起了高竹山水庫,70年代興修高竹山水庫渠道,6700米,灌溉面積350畝,80年代興修濱溶水庫,水57畝,和一臺換水設備,灌溉面積170畝,90年代修巷子口電流站,水利暗壩127.8米,擴修渠道847米,基本上解決全村58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小麥、花生、苧麻、油菜、紅薯、洋芋等。村內姓氏有吳、覃、陳、錢、曹等,大多數都是土家族。全村281戶,1079人(男565人,女514人),其中勞動力642人。1999年,總收入150萬元,人均1500元,1999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92萬斤。
【十八山村】 位于教字埡的東部,張家界的西部,與張家界村的牛角村交界,西抵童家峪村,東抵朝陽村。全村四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3500畝,耕地面積268畝,旱澇保收面積50畝。全村地形較為復雜,高山環境,山坡田多。有稻谷、玉米、洋芋、紅薯、油菜、黃豆、桐籽等物產。村里沒有通路,交通很差。自1990年全村都用上了照明電。有的村沒有用上自來水,都肩挑用水,如遇上干旱吃水比較困難。有個村小學,但教學屋是危房。主要姓氏有瞿、熊、張等,村民大多為土家族。全村69戶,230人,勞動力114人。1999年總收入12萬元,人均6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180噸。
【三龍村】 位于教字埡鎮之南,東鄰軍家埡村,南鄰青云橋村,西北與教字埡 居委會相連,全村下轄興建、紅旗、覃 家、水龍坪、興家崗、熊家羅、谷家塔、 花龍泉、鄒家坡、蔣家塔、楠竹、腰占 丫、下上三、巖灣、野豬峪16個村民小 組。全村森林覆蓋面積為16.5%。全村 地形較為復雜,屬環形地形,山坡田多, 干旱時灌溉十分不便。全村只有一條小 溪,發源于軍家埡村,貫穿覃家、水龍 坪、興家崗、熊家羅四個村民小組,1971 年三龍村與軍家埡村合修了巖門埡水庫, 現基本無灌溉能力。主要物產有稻谷、玉 米、紅薯、馬鈴薯、油菜、黃豆、花生、 苧麻、柑桔等,村里有二百多畝村辦林 場。村內交通十分便利,除巖灣組外,組 組都通了簡易公路,1835線由南向北橫 貫全村。1982年村里自籌資金6.8萬元, 購買架線器材,于當年春節前全村全部通 電。1979年,村里自籌資金3.7萬元, 并多方集資整修三龍小學,現學校總造價 5.7萬元,校園占地2畝,建筑面積400 多平方米,較好地改善了辦學環境。村內 主要姓氏有覃、熊、伍、王、楊、鄒、 呂、李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部分為 白族。全村有345戶,1210人,其中男 680人,女630人,勞動力630人。1999 年全村總收入72.6萬元,人均600元。 糧食總產量120萬斤。 
【廣溪峪村】 位于教字埡鎮的東部, 東鄰張家界森林公園,西抵白楊村,轄關 門巖、覃家灣、廣溪峪、小峪、黃泥塔、 脈峪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7000余畝, 耕地面積714畝,旱澇保收面積3000米。 全村地處偏僻,地形呈長方形,東西傾 斜,平均海拔約800米。境內有兩條小 溪,一條發源于楊萬灣,一條發源于挖巖 灣,兩溪灌溉兩岸1000多畝農田。解放 后修山塘2口,灌溉田地70余畝。森林 資源比較豐富,是教字埡鎮林業蓄積量較 大村之一,總面積4000畝,人工造林 2500畝。1987年修通了由柏棟至廣溪的 村級公路。1992年,架通了高低電路。 1997年村設有線電視站開通34套節目 村內文化落后,為了改善辦學條件,2000 年村利用本村材場伐木款,就地重建小學,占地1.9畝,建筑面積110平方米。主要姓氏有覃、周、楊、陳、徐、呂、石、李、熊等,村民大多數土家族。全村162戶,567人(男322人,女265人),其中勞動力325人。1999年總收入80萬元,人均平14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380噸。
【中坪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北部,南與七家坪相鄰,北與宋柳村、中湖鄉交界,西與橋頭鄉熊家羅村接壤,由欄門埡、口前、吳家坡、吳家灣、高山等8個組組成。全村總面積2500畝,耕地面積1300畝,其中稻田700畝,旱澇保收面積740畝,全村森林覆蓋率為30%。全村呈口袋形,東低西高,南西北為高山環境。解放后,修建了山塘2口,可灌溉面積35.50畝。該村自然條件極差,絕大部分群眾在溫飽線邊。物產有稻谷、小麥、玉米、紅薯、黃豆、花生、苧麻等。村內交通較發達,村道直達各組,但路狀較差。1989年群眾籌資加上級支持花7萬元架設了電線。全村有200人靠自力更生,找泉水解決了吃水問題。1976年,村開始興辦小學。1990年村自籌資金改修村小,有教室四間、廚房、廁所、操場,占地約2.5畝。全村主要姓氏有吳、宋、李、向、呂、唐、張等。絕大多數為土家族。全村189戶,724人(男380人,女344人),其中勞動力348人。1999年總收入72.4萬元,人均1000元.1999年糧食產量達330噸。
【牛角村】 位于教字埡東南部,東鄰沙堤鄉,西鄰禹溪村,南鄰尹家溪鎮,北鄰童家峪村,由寨峪、柳木峪、老層、新屋、楊家埡、吹,耕地面積987畝,旱澇保收面積128畝,森林覆蓋面積42%。全村地形較復雜,1964年修筑一座水庫,可灌溉面積98畝,合作社修筑水塘兩口,水面積4畝,可灌溉面積30畝。林場面積448畝。1991年自籌資金8萬元,架通了全村照明線路。物產有稻谷、黃豆、花生、玉米、油菜、苧麻等。全村15個小組,9個小組通機動車輛公路,且公路曲折坡陡。全村90%的用戶通電。10%的農戶利用地理落差條件飲上自來水。全村文化落后,1975年自修村小學教學樓,現年已失修已成危樓。主要姓氏有胡、廉、楊、謝、周、粟、付、劉、覃等,村民大多數屬土家族。全村284戶,總人口1043人(男540人,女503人),1999年全村收入94.9萬元,人均91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達450噸。
【立山峪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南部,東鄰茅溪水庫,南鄰柑子坡,西與羅水大明村交界,北抵丁家峪村,由樟木佬、埡上、老屋、黑峪、立山峪、大山峪6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為4300畝,耕地面積500畝,旱澇保收面積170畝,全村森林覆蓋率達60%。全村地處偏僻,地形呈扇形,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800米。境內有一條小溪,發源于巖菩薩山脈,灌溉140畝農田,七十年代修山塘2口,水塘1.5畝,能灌溉面積30畝。七十年代人工造林200畝。主要物產有稻谷、紅薯、花生、苧麻、柑桔、木材等。教字埡至羅水公路從其境內西北角穿過,全村還有黑峪組未通公路。1987年村民利用溪水自然落差埋設簡易的引水管道,用上了自來水。1997年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利用木材和加工承包6萬元,修建村小學,校園占地一畝,建筑面積350平方米。村內主要姓氏有劉、童、吳、田、曹等,村民大多數為土家族。全村93戶,總人口356人,其中勞動力224人。1999年全村總收入70萬,人均純收入1400元。糧食總產40萬斤。
【甘溪峪村】 位于永定區的西部,東鄰武陵源區、國家森林公園朝天觀山腳下,北抵廣溪峪村,南抵熊家崗村,西抵興隆村交界。由蜂子塔、排家臺、徐家峪等10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12000畝,旱地耕地面積500畝,水田757畝,有林場一個2000畝,森林覆蓋面積35%。全村修公路12公里。架高壓線路,全村787戶解決照明問題和加工問題。我村以種糧食為主,兼經濟作物來發展經濟。村小學建筑面積140平方米,校園3畝。土家族占90%,漢族8%,白族2%,屬于少數民族村。全村有50%的戶自籌資金接進自來水。建立了有線電視站一個,50%的戶有電視機。全村有287戶.987人(男508人,女399人),勞動力500人。主要姓氏有石、徐、楊、張、李、趙、薛、吳、龔等。1999年總收入100萬元,人均1030元,糧食總產量90萬斤。
【竹園坪村】 位于教字埡鎮中心,東、南與教字埡居委會相鄰,北和七家坪相接,西靠高竹山,由竹園坪、中心,上竹園、瓦窯崗、荷葉崗、中灣、新建、新灣、覃家灣共10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1800畝,耕地面積640畝,全部旱澇保收。全村森林覆蓋率為80%。全村地勢西高東低,三分之一為山崗田,由小一型水庫——高竹山水庫灌溉三分之二為坪田,由發源于中湖鄉的溪流引水灌溉,并修成了一條長約2公里的水泥渠道,還配備了大小5臺共18千瓦的水泵,徹底解決了該村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油菜、黃豆、洋芋、苧麻、柑桔。村內交通發達,村道可達全村各組。1986年,全村自力更生,架通了變壓低電。并有近一半人引高竹山泉用上了自來水。原辦有村小,但由于距離鎮太近.1993年撤銷,現有學生全部在鎮中心完小讀書。主要姓氏有覃、伍、吳、熊等。村民大多為土家族。全村有220戶,885人(男445人,女440人),其中勞動力400人。1999年總收入為71萬元,人均純收入300元,人均糧450公斤。
【軍家埡村】 位于教字埡鎮東部,南鄰西溪村,西鄰三龍村,北抵涼水井村,東與童家峪相連,由茶園峪、熊家坡、巖家峪、太子崗、杉木界、巖門亞、長貴峪、平陽坡八個組組成。全村總面積5723畝,耕地面積723畝,旱澇保收123畝。全村森林覆蓋率40%。全村地形不太復雜,集體化時修建小II型水庫——巖門埡水庫一座,灌溉面積能達450畝左右。主要物產有稻谷、小麥、玉米、紅薯、洋芋、油菜、黃豆、苧麻等。交通方便。組組通電,戶戶能照明。軍家埡熊家 坡、茶園峪有了自來水。村小學,占地7 畝,校舍900多平方米。主要姓氏有熊、 伍、呂、周、陳、覃等,村民大部分為土 家族。全村223戶,802人(男401人, 女401人)。1999年總收入53萬元,人 均65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370噸。 
【興隆村】 興隆村位于教字埡鎮東北 部,鄰甘溪峪村,西鄰中坪村,北抵柏楊 村,南與張家嘴接壤,轄部家口、徐家院 中心、八家灣、崗拱埡、陽日灣、周家 灣、楊家崗、黃家坪等20個村民小組。 全村總面積11500畝,耕地面積2441畝, 旱澇保收面積950畝。地處原興隆鄉政府 所在地,距武陵源風景區不到20公里, 地勢較平坦。境內有一條小河,橫穿全 村。四季氣候比較明顯,適合農作物生長 種類較多的。全村有小(一)型水庫1 座,公塘2口,渠道6500米,灌溉農田 近1000畝,確保糧食穩產。主要物產有 稻谷、小麥、紅薯、花生、油菜、黃豆、 玉米、苧麻、柑桔。村內交通較發達,教 字埡至中湖公路貫通全境,熊家崗村、宋 柳村、甘溪峪村的村道都在本村境內與教 中公路相連,過境車輛較多。本地地下水 位較高,群眾大多飲用井水,水質清甜可 口,無任何污染。全村1984年始用電照 明,電源正常。村內有占地15畝,建筑 面積1750平方米的完全小學一所,小學 有12個教學班,學生660人。主要姓氏 有黃、李、羅、徐、曾、趙、王,大多為 土家族。全村總人口2007人,其中勞動 力1080人。1998年總收入200萬元,人 均1200元,糧食總產130萬斤。 
【陳木崗村】 位于教字埡鎮東部,東 與中湖鄉相鄰,南與廣溪峪村交界,西與 白楊村交界,北與黃關村交界,由平瓦 峪、水井溝、松樹埡、陳木崗、江家山、 轎頂山等8個組構成。全村總面積5298 畝,耕地面積667畝,旱澇保收面積150 畝。地勢偏僻,巖山多,土地少,50年 代建有山塘4口,灌溉面積50畝。我村 主產稻谷、花生、苧麻、桐籽、紅薯、洋 芋、油菜等。90年代修了一條5.5公里 的小路。1994年架通照明電線。沒有吃上自來水。1990年修了學校。主要姓氏張、王、熊、趙、覃、陳等。全村600人(男316人,女284人),其中勞力240人。1999年總收入60萬元,人均10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300噸。
【宋柳村】 位于興隆西北部,東與黃官,北與虎勢,西與橋頭,南與中坪村交界,由王家臺、興屋、老屋、大樹埡、趙家灣、前進、呂家、向家等10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6880畝,耕地面積990畝,其中稻田650畝。全村地形復雜,三岔三峪,坡田甚多。1921年新修了七一水庫,1975年又修五一山宿水庫,輔以長達4000多米水渠,灌溉面積300多畝。全村主要物產稻谷、玉米、洋芋、紅薯、油菜、黃豆、苧麻等。村內組組通公路,全村99%的農戶用上了電,新修600多平方米教學樓,開發山地880畝,栽上千果樹。解決500多人飲水,有電話48部,架起了宋柳至黃官中洪長50米,寬5.5米的石拱橋。主要姓氏呂、宋、王、向、趙、李等。全村270戶,1400人。1999年總收入180萬元,人均1600元。1999糧食總產量520噸。
【虎勢崗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北部,東鄰黃官村,西鄰中湖鄉漁泉峪村,北抵中湖鄉青龍埡村,雨與宋柳村交界,由虎勢、羅心、李家、大塔、宋家、后溶灣、巖灣、張家堰、家樹灣、大山和后山坡11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耕地面積960畝,旱澇保收面積400畝。全村地形較為復雜,低山環境,山坡田多,六七十代修了7口堰塘,有5畝水面,灌溉面積70畝。1997年至1998年修建了一座長約45米黃官大橋,解決了兩岸群眾的過河難題。主要物產有稻谷、紅薯、玉米、洋芋、油菜、大豆等。1991年全地糧食總產量53萬斤,村內交通不發達,簡易公路只能通過村部,絕大部分地方未通公路,小道曲折。1991年,自籌資金8萬元,架設了電線,現家家戶戶用上了照明電。部分村民利用自然落差,埋設管道引水,用上了自來水。1999年自籌資金4.2萬元,修建了村小學,校園面積7畝,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主要姓氏有張、李、宋、熊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40戶,860人(男450人,女410人),其中勞動力300人。1999年全村總收入130萬元,人均1500元,糧食總產量360噸。
【青云橋村】 位于教字埡南部,東鄰禹溪村,北鄰三龍村,西抵茅溪水庫,南與尹家溪鎮交界,由中坪、覃家巷、白楊、樅木崗、彭家崗、山邊、榨坊坪、上羅、中羅、吳家坪、頂塔、吳家崗、興旺、新橋、唐家灣、巖塔、水洋坡、吳家坡、麻力埡9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5200畝,耕地面積1300畝,旱澇保收面積630畝。村林場面積200畝,全村森林覆蓋率為35%。全村地形較為復雜,荒山多,土地貧瘠,田少人口多,50%稻田位于水源之上,有400畝稻田位于崗坡上。有13畝水塘,可灌溉面積為200畝,1986年改善水源貫穿了覃家拐遂,1989年重整從出口至吉家崗水3500米,1996年先后修渡槽兩座總長78米,整修水壩兩處,總造價73萬余元,解決了12個小組,大部分稻田灌溉問題。主要物產稻谷、紅薯、油菜、苧麻、花生、油桐。村內交通方便,1960年大桑公路從境內同南北穿過。1960年至1968年,村民自發捐工捐資連續修石拱橋兩座,禹溪村鄉通從西穿東而過。全村除一家4口人之外(單獨戶),其余全部照上了電燈。極少部分村民利用山溝埋設管道引水自食。1973年到1975年,村集體捐工捐料自修小學,校園占地面積2畝,建筑面積354平方米。村里主要姓氏有覃、彭、滿、田、吳、楊、唐、羅、宋、劉等。98.8%的村民為土家族。全村有403戶,1550人(男815人,女735人),其中勞動力832人。1999年總收入23萬元,人均15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93萬斤,人均600斤。
【柏楊村】 位于教字埡鎮東北部,東鄰甘溪峪村、陳木崗村,北與黃官村相接,南與興隆村交界,西抵宋柳村。轄大塘、康家堰、勝家坪、熊家坪、李家灣、梨子崗、杜家崗、宋家崗、楊家院、劉車坪、芝麻峪等13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4623畝,稻田780畝,旱地1020畝,旱澇保收面積450畝。全村地形平坦,四面環山,教天公路穿越10個村民小組,教中河流把柏楊村分成兩半,3個村民小組至今未通公路,5個小組隔河渡水沒有橋梁,小學生上學很不安全。全村農用水利設施,集體時山塘、渠道布滿13個小組,共修筑大山塘8口,長短引水渠10米。1986年筑建了徐家峪小II型水庫,水面500萬平方米,解決了李家灣、在家崗、梨子崗、宋家崗等7個組的稻田灌溉。1988年自己投工,新修了一條長達1800米的引水渠道。1993年洪魔橫行,沖毀稻田151畝、河堤18米、山塘6口、引水渠道1000米,全村人民奮力拼搏重建家園,3年內恢復大馬潭、高塔、廣溪灣、毛塔、康家、堰河堤5處全長1350米、堤寬2.5米,堤高4.2米;7年內恢復稻田92畝,渠道800米。全村森林覆蓋率12.6%,村林場由1988年6月發包給村民30年。主要物產稻谷、紅薯、洋芋、花生、黃豆、苧麻等。姓氏有熊、楊、趙、李、宋、王等,97%為土家族,3%是白族。全村380戶,1320人(男665人,女655人),其中勞動力612人。1999年總收入130萬元,人均10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105萬斤。
【香爐山村】 香爐山村位于教字埡鎮中部,是一個山多田少,人口多的貧困山村。該村轄大峪、野豬峪、有家峪、鴛鴦峪等4個組,耕地面積390畝。全村環境條件較為復雜,山多、地少,田有限,村內有鯉魚池、鴛鴦池兩水庫78.5畝,灌溉面積500余畝。主要物產稻谷、玉米、小麥、油菜、苧麻等。森林覆蓋面積達70%.用材林少,人工造林500畝。該村有一條簡易公路,通接省道1835線,全長5.7公里,貫通全村三個組。該村照明用電已全部解決。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已解決約三個組人畜飲水。村辦小學1所,入學兒童15人,村小學占地面積2.1畝。大部分為土家族,主要姓伍、李、石、覃等,全村484人(男274人,女210人),其中勞動力220人。1999年總收入41萬元,人均收入850元。糧食總產量43萬斤,人均800斤。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上一篇:永定區(八)
下一篇:永定區(十)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