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張家界又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從引人注目的國際鄉村音樂周到萬商云集的湖南旅博會,從翼人飛越天門到亞洲沙灘排球賽,張家界人用熟練的手法多棱鏡般展示自己無與倫比的風景,同時又以開放、溫暖的心胸向世人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旅游形象。
旅游,其實“賣”的就是形象——內在的和外在的。張家界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如何打造旅游形象,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近年來,他們登堂入室,漸入佳境,從旅游城市形象、旅游環境形象、旅游文化形象的塑造上,多管齊下,層層推進。張家界已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名播四海。
“形象品牌的高度代表著一座旅游城市產業發展的水準。要像經營旅游產品一樣經營好形象品牌。”市委書記胡伯俊這樣解釋著他們所做的一切。
打造精品:城市與風景相媲美
如果把旅游形象比作一棟建筑的話,城市形象則是這座建筑的基礎。近5年來,張家界人在城市建設上下了血本。從20多公里的城市主干道修建改造,到沿途200多棟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從充滿現代氣息的火車新站投入使用,到接近國際機場標準的空港擴建、海關的啟用,尤其是沿城市軸心——澧水風貌帶建設的啟動,讓這座昔日湘西北的山區小城,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據統計,5年來用于城市建設的投資達到43.7億元,是建市前17年投資總和的1.5倍。核心景區的新一輪環境釋壓已開始啟動。在245元一張的大門票中,用于環境保護的份額達到了130元之多,每年投入核心景區保護的資金總量達10億元之多。
對一座城市的認同,最敏感、最準確的信息,莫過于市場的反映。5年前,還只是韓國客源市場一枝獨秀,到今年的前8個月,東南亞、西亞、歐美市場已全面啟動,客源國從5年前的28個增加到了54個,入境游人總量已達150萬人次,是去年全年的120%。
不久前,張家界先后榮獲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的城市兩項殊榮。一座與世界一流風景相匹配、適應產業高速增長要求的低碳、生態、宜居、宜游的國際風景旅游城市雛形正在形成。
詮釋要義:口碑比金杯更重要
9月5日一大早,張家界核心景區黃石寨已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個“讓先進成為旗幟、讓優秀成為品牌”主題活動動員會,引起了游人的關注。當來自江蘇常熟沙家浜水鄉的全國勞模、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了解到,這群“視游客為親人”的共產黨員,11年來共為游客提供義務咨詢80萬人次,幫助游客找回失物2000余件價值50余萬元,尋找走失、救助遇險游客600余人次,游客的感謝寫滿了20多本記錄簿。常德盛感動了,欣然答應了黃石寨黨支部的邀請,出任該支部的黨建顧問,與他們簽訂了創先爭優互促協議。
和老常一樣,許多人都是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在這里,不僅是旅游從業人員,甚至包括普通市民,他們都心存“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個個都是旅游品牌”的觀念。
趙明健就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
2002年10月9日,上山采藥的武陵源區中湖鄉農民趙明健不幸被毒蛇咬傷手指,他用山里人傳統的自救辦法,揮刀剁掉了傷指之后,爭分奪秒往就近的鄉衛生院趕,半途,他聽見了懸崖下遇險游客的呼救。趙明健拖著傷手,把游客拉了上來,并送到了安全地帶,而自己卻因傷痛、勞累、沒走到衛生院就昏倒了。 傷愈后的趙明健成了全國旅游行業的道德模范,成了感動中國的提名人選,也成了張家界人的驕傲。
趙明健救人顯現了山里人質樸、善良的本性。而一座城市感恩一個人,則標注了這座城市的道德水準。
2002年,山東好人孟昭良腳蹬三輪車送回了他鄉遇難的張家界弱女子田云,老孟感動了一座城市。張家界人把老孟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給他找了工作,送了新房,還幫他找到了意中人,安了新家,老孟一住就是8年。去年3月,因長兄辭世,老母故土難離,一人孤苦伶仃,老孟依依不舍地要離開這座他早已視為家鄉的城市。3月5日這天,張家界萬人空巷,含淚送別這位山東好人,車上車下,一時間淚雨紛飛,難舍難分。
與所有的旅游城市一樣,張家界也存在趨利之徒,他們見利忘義、欺詐游客。對此,張家界絕不護短,從2008年至今,一場聲勢浩大、前所未有的“平安滿意在張家界”活動聲勢不歇,共整治處罰旅行社8家、酒店21家,54人被立案法辦,為游客挽回損失124萬元。
演繹奇跡:文化讓旅游更精彩
一場飛機穿越自然山洞的特技飛行,竟吸引了全球上10億人的眼球;一場關于電影原景地的爭論,竟創下了世界另類推銷的奇跡;一場旨在促銷旅游的國際鄉村音樂會,竟被國家文化部總結為:“巧用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的成功之舉”。在張家界,把旅游文化形象當成品牌并成功營銷的范例,不勝枚舉。
這種創意策劃,因為不斷的成功,本身也成為了一種品牌、一種文化現象。
提到這種現象,不能不提到葉文智。他是張家界創意策劃的領軍人物,黃龍洞旅游股份公司的總經理。他先是策劃了轟動全球的飛越天門飛行表演,2006年,為了延續這種轟動效應,他又把俄羅斯的蘇27、蘇30戰機“請”到了張家界。
今年9月10日至16日舉辦的第二屆國際鄉村音樂周,更是令人驚喜不已。有人曾擔心才舉辦一屆,影響力不夠,怕報名的國家和地區不多,孰料,竟有6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支樂隊要求參演。國家文化部把國際鄉村音樂節的永久舉辦權授予了張家界。
探究這種旅游和文化水乳交融的成功秘訣,精品戰略是張家界人的致勝法寶。去年獲得全國旅游演藝金獎的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從2009年3月公演以來,前前后后修改了120多次。而投資5500多萬的室內舞劇《西蘭卡普》,為了追求完美而停演修改。
一臺戲如此,整個形象品牌的經營又何嘗不是如此。天道酬勤,正是對形象品牌的不斷追求和完善,使張家界的旅游在經歷了地震、冰災、金融危機的連續沖擊之下,很快實現了大增長。去年創下了接待游客2405萬人次的歷史最高記錄,一舉超過了桂林。今年1至8月來勢更猛,全市景區旅游達到了近2000萬人次,實現收入近100億元。
(原載湖南日報9月23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