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市內資訊

跑贏銀行定存其實很簡單

更新時間:2017-12-09 12:42:39 來源:z5z9.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自從去年下半年央行開啟加息通道后,加息的密度有點出乎大家的預料,不少投資者在每次加息的第二天都急著去轉存,雖然趕上了高利息,但前面幾個月的存款利息就白白損失了,忙進忙出還損失利息,實在有點虧。
  其實,換個思路,看看那些期限長短不一、購買方便靈活的銀行理財產品,其2%至5%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或可助你跑贏銀行定存。

中短期產品年化收益率4%左右
  各家銀行20天至90天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3%-4%左右,如工行推出的一款64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4.00%,建行推出的一款32天的理財產品“利得盈”,預期年化收益率3.00%。
  目前,各家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密度都較大,投資者不必擔心一款產品到期后,沒有新的理財產品可買。即使中間有斷檔,資金空閑的幾天也可以考慮買單日理財產品,作為資金的臨時周轉,單日理財產品一般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都在1.5%左右。投資者可以在各家商業銀行的個人網上銀行的投資理財中特別留意理財產品的產品發行公告,有時20日至月底這10天左右的理財產品往往預期年化收益率會特別高,部分銀行在3月底的短期理財產品甚至高達預期年化收益率5%,但有些短期理財產品只對高端客戶開放時,只能在柜臺搶購。

買理財產品要學會預約
  最近,伴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熱銷,投資者發現自己要買的理財產品常常在開售的當天就一售而空,特別是清明節3天的短期理財產品,很多銀行都出現了2個小時售罄的狀況。
  其實,投資者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和理財經理保持密切的聯系,不少銀行的理財經理都會不定期通過短信、郵件等方式將即將推出的理財產品通知投資者,一旦投資者確定了購買品種,可以直接向理財經理預約,這樣就可以避免買不到中意理財產品的尷尬了。
  對習慣通過網上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而言,別過分依賴網上銀行公布的各類理財產品,因為部分年化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只在網點銷售,網上銀行是根本無法查閱,因此,如有理財需求的市民給理財經理或客戶經理留個郵箱或手機號碼還是十分必要的。

大額現金“搬磚頭”有竅門
  雖然不同銀行間,同類型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相差不大,對資金量較小的客戶而言影響不大,但0.1%的微小差別對大資金客戶而言,收益可能會差別較大。不過,對大資金客戶而言,要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資金在不同銀行間“搬磚頭”,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事情。
  周一到周五,這些投資者可以考慮用現金本票的方式轉移大額現金,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而言,本票只在企業柜臺辦理,投資者攜帶本人身份證直接開取現金本票后,隨后再將本票送到另外一家銀行即可。但由于本票業務只在企業柜臺辦理,因此雙休日無法通過此方式轉移現金。
  目前,各家銀行都有跨行轉賬的業務,但手續費不同,建議大額資金的市民選擇以一家銀行結算為主,申辦一張貴賓卡,不僅可以享受辦業務快捷、手續費的折扣優惠甚至免費,還可享受專職客戶經理及理財團隊為您提供的諸如投資理財、非金融增值服務等。
  不過,有專業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并非每個投資者都了解,購買時仍需擦亮眼睛。筆者提醒大家,以下“兩大陷阱”不可不防。
  陷阱之一: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日前,很多銀行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去年某國有銀行的一款人民幣信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15%,而到期收益率僅為1.53%,兩者相差13.47%;某商業銀行的一款證券投資產品,預期收益率為35%,而到期收益率為-5.81%,兩者相差40.81%。
  并非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到期的個人銀行理財產品9228款,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8013款,平均到期年收益率約為2.83%,到期收益率跑贏CPI5.1%的產品只有131款,而這些產品均為掛鉤股票或黃金的結構性產品以及信貸類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有近百款個人理財產品到期并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結構性產品最多,占71.88%。
  專業人士認為,去年,到期高收益產品的主力軍為結構性產品,在對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進行分析時,結構性產品同樣占比最大。
  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弄清產品的風險類型。所謂風險類型,是指銀行理財產品屬于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保證收益型產品風險相對較小,而且一般都能實現其承諾的收益率。而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風險較高,它除了不保證投資者一定能獲得預期收益率外,購買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投資者的本金甚至有可能發生損失。因此,在選擇此類型產品時要慎之又慎。
  鑒于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弄清銀行承諾的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雖然保證收益型產品預期收益率相對較低,但是一句諺語說得好: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投資者不如選擇能實實在在使自己獲得收益的投資品。
  陷阱之二:保險產品搖身變理財產品。
  剛退休的龍女士到銀行取出已到期的20萬元定存,銀行理財柜臺的經理向她推薦了一款三年期“理財產品”,并稱產品的收益可達到7%-8%,風險低并有分紅,比定存劃算得多。理財經理還告訴龍女士,這款產品是定時、定量發售,僅售3天。龍女士覺得比較劃算,當下就用20萬元購買了此產品。
  半年后,龍女士的女兒由于出國急需用錢,想起這20萬元的“理財產品”,于是來到銀行希望將錢盡快退回,哪怕損失一些本金和收益也無所謂。令龍女士沒有想到的是,她被告知自己當時購買的是保險產品,如果當年退保,只能拿到30%-40%的本金。龍女士非常氣憤,她認為,當時購買時,理財經理沒有跟她講清楚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之間的區別,讓她誤以為這款保險產品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一種。這可是發生在我市的真實事例。
  專家分析認為,投資者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認購產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會有理財產品的編號。如果是銀保產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產品的名稱。
  保險類理財產品與定存、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它主要著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何保險產品在退保時,本金受損較大。銀保產品有10天的猶豫期,在猶豫期內可帶簽署的產品認購書、本人身份證件去銀行辦理退保。

.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