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在報社的日子里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2:17 來源:z5z9.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在新聞這條道路上磕磕碰碰走了近十個年頭,于我而言新聞之路既充滿荊棘,又是一項快樂的事業。 記得剛進報社的時候,我被分到時政部工作。而已經習慣了在晚報類報紙工作的自己,對時政新聞不敏感,因此報道常出現一些紕漏。 那時壓力很大。每天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有無電話過來。回想起來,真的很感謝時任社長的盧小珊、副總編張世炎,再到同事周和平、卓志華、萬毅等人。是他(她)們背后默默的關懷和承受,讓我這個無知者無畏,可以在這片陌生而充滿挑戰的天地里自由馳騁。 辦報永遠是一個團隊在努力。對報社上下為我個人成長的關懷和支持,我發自內心的感激。這段經歷也一再啟迪和提醒我:永遠不要害怕孤單,因為不只是你一個人在行走;也永遠不要自滿,因為你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付出,你甚至永遠都無法體察到他們為你到底付出了多少。但就是他們,成就了你。 在時政部待了三年多后,按照報社安排,我進入旅游周刊編輯部工作。那是一個火熱而有激情的地方。一個戰役剛剛打響,另一個戰役又在策劃中來臨。說實在的,我喜歡那樣的節奏。簡單而快樂著。我喜歡和兄弟們在一起忙、一起沖鋒、一起淚流滿面的感覺,共同的事業讓我們心手相連! 張家界,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在張家界當記者是幸運的。因為在這里你可以認識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思潮,經歷不同的事。 來張家界的很多人中,曾有兩位記者的生活細節讓我銘記于心: 曾以《東方風來滿眼春》報道鄧小平同志深圳南巡而聞名的《香港商報》總編輯陳錫添,到張家界景區參觀時,眾人看到已經古稀的他游覽景區時腿腳不便,安排他坐上了滑竿。但中途,老人卻幾次執意停下來,很過意不去地感謝著抬滑竿的村民。其誠其真讓人動容。 另一位,是曾主持《話說長江》的著名主持人陳鐸。不管是考察還是參觀,一頭白發的他手中總是不離相機,每至一處都要專注地記錄。相機,已經猶如他的生命一般,須臾不可分離。 這兩位記者的生活細節,都讓我切身體驗到了記者這個職業為什么高尚,為什么讓人尊重。午夜夢回,我也曾捫心自問:假如有一天我老了,還能和他們一樣將新聞作為自己一生的標簽嗎?我還能和他們一樣永遠保持那種對文字、對群眾以及對事業的敬畏嗎? 在張家界這樣的地方工作,需要學習的人和事很多。有一位領導,睿智而平和。每每聽他講話,如沐春風的同時,總能感到那讓人驚異的靈感和智慧。這樣一位領導,曾給我推薦了一個學習的榜樣:流云。 為什么是流云?他說流云有一樣是你們記者很難做到的——流云可以和人很容易地打上交道。這話讓我深為慚愧。記者是做什么的?答案也許很多,但最基礎的一條也最為人所忽略的一條,就是學會和人打交道。 而我就是這樣一個各方面都需要迫切學習的人。到報社來后,和外界的交往尚可,但在單位內卻不擅交流。 而交流總能給人以快樂和理解。所以在這樣的時候,我要跟報社的同仁們說一聲,我們因為內心的信仰而走到一起,我們一同走過了這么多年,我們還將走那么多年,風雨同舟里,請讓我們在彼此的笑容里攜手前行! 報社一天天在成長,但報社卻遠沒有強大。 毋庸諱言,一直以來我就有一個夢想:期盼報社自身能更強大一些。輿論監督這面正義的旗幟,只有在扛著它時,你才會明白正義需要多少代價。而我們的力量還不夠。我很期待,當我們到老那一天,走不動了,可以坐在滿花滿樹的報社院落里,看到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年輕記者走過,我們可以跟他們說,我們曾經和你們一樣,也追求過正義、愛心和良知。 也許,這就夠了。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9781]
-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6078]
-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4527]
- 《禁毒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750]
-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 [3597]
- 把大坪鎮建設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2460]
- 《血色湘西》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演員白靜被丈... [2434]
- 一碗米飯有多重 [2050]
- 廖漢生簡歷 [1992]
- 話說湘西土匪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