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張家界民俗風情

土家族簡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8:30 來源: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第四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土家族
  
    一、清末民初土家族地區的政治
  
    (一)清朝的腐朽統治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土家族人民積極參加反抗清朝腐朽的封建統治的斗爭,清政府調集大量兵力前往殘酷鎮壓。為了防止土家族人民的再次反抗,清政府在各府、州、縣和重要的軍事要地增派綠營兵駐防,同時嚴密保甲制度,并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進一步加強其反動統治。1856年,清政府下令加強土家族地區的團防,各府、州、縣分別制定團練章程,根據自然村寨組織團練。規定年十八歲至五十歲之間身強力壯的男子充當團丁,無論貧富,家出一丁;由當地地主充任團總,負責清查戶口,訓練團丁。并且實行連坐法,“責成團清其團,族清其族,如一家有犯,九家同坐”。對于消極懈怠的團丁要“從重懲罰”。1905年,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的名義下,裁革綠營兵,編練新軍,先后在土家族地區建立警察制度,各縣設立警務公所,妄圖變換形式,以穩定其統治。
  
    鴉片戰爭以后,腐敗無能的清王朝為支付給外國侵略者巨額的戰爭賠款,以及為鎮壓綿延不斷的農民起義而需要的浩繁的軍費開支,不斷增加賦稅,對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殘酷剝削。1855年,湖南巡撫駱秉章在省內征收厘金,在各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遍設厘金局,對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無論大小貴賤,只要貨物過境,全部征稅;有的商品從原料到制成品要先后征稅幾次。各府、州、縣為解決所需經費,也任意設局抽厘,敲骨吸髓。1892年,永順知縣因辦大鄉書院,經費無著,于王村設厘金局,征收商品過境稅。其稅以鹽為大宗,油、堿次之。由四川途經王村運出的鹽,每簍征稅117文,入境的淮鹽每簍征稅70文;油一簍,堿一桶,各征收40文。征收厘金的結果,造成商品價格上漲,商人將這些額外負擔轉嫁到廣大土家族勞動人民身上。
  
    其他各項苛捐雜稅也名目繁多。鴉片戰爭前,清廷在土家族地區只征收秋糧銀一項,而且數額不大;鴉片戰爭以后,各種雜稅逐年增加,僅四川秀山縣的民間雜賦門戶差就“日送新、日夏麥、日秋糧、日芝麻、日茶、日筍、日朝貢表箋、日月會費、日束惰、日助邊鑲、日戶稅,近苛斂矣”。1901-1909年的九年中,房契稅正銀一兩征稅由2分增加到9分,加重3倍以上。
  
    夫馬差役更是有增無已。凡官員往來過境,文武童生應試,都要向農民攤派差役,動輒需夫千名、數千名不等。“所當差者,均系無告貧民,竭蹙悲號,溢于道路”。土家族窮苦農民不但承擔差役,而且夫谷夫錢也要由他們負擔,“夫谷夫錢,有由一而累百累千者,小民不知不識,歲苦其供”。
  
    清廷腐朽的政治統治和殘酷的經濟剝削,使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辛亥革命前兩三年間,廣大農民抗糧、抗捐、抗稅的斗爭洶涌澎湃,席卷全國,因而清朝在土家族地區的統治更趨殘酷。1909年,清朝派往永順的新任知縣,誣蔑對清政府腐朽統治不滿的土家族人民為“匪”,競揚言“非殺數萬人不足以了此浩劫”,妄圖實行血腥屠殺來阻止土家族人民的反抗。
  
    (二)軍閥混戰及其黑暗統治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支持下,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奪。從此,土家族人民又處于北洋軍閥與當地大小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下。控制土家族地區的擁袁勢力,在各縣委任官吏,派兵駐防,并成立警備隊,以加強對土家族人民的統治。他們在維持地方治安的名義下,紛紛組織團防。永順縣民國元年,由地主豪紳開會議定,將原保甲總局改為團務總局,各保設立團務分局,招募團勇,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
  
    在反對袁世凱帝制復辟的護國之役中,控制和盤踞在土家族地區的大小軍閥,在“討袁”的名義下,各樹旗幟,紛紛宣布獨立,實際上他們乘機攫取權利,擴大地盤,成為霸據一方的割據勢力。這些大小軍閥為了擴展實力,搶奪地盤,不惜大動干戈,相互廝殺,長期混戰,弄得土家族地區歲無寧日。各股勢力對永順縣的爭奪,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1916年3月,張家界的羅劍仇率眾攻入永順縣城,不久退出。綏靖鎮營長孫炳炎領兵四百余人乘虛進駐縣城,當其得知自稱北伐討袁軍司令的田月卿率眾千余人準備攻城時,星夜逃走,田月卿不戰進城。不幾日,尹桂卿亦率領百余人人城爭奪,田月卿以尹桂卿私通北洋軍為借口將其殺死。接著,僭稱總司令的甘清平和號稱統領的劉云山亦擁兵入城,雙方大有劍拔弩張之勢。甘、劉以形勢于己不利,又率眾退出。于是,田月卿的勢力逐漸強大,田趁保靖、桑植兩縣官員早已逃遁之機,派其弟田吉卿領兵攻打桑植,令部下杜標攻打保靖。甘清平、劉云山為雪田月卿威逼出城之恨,聯合龍山縣團勇,與田月卿軍激戰于釣磯巖,大戰兩晝夜,田軍死傷慘重,潰退出城。甘、劉軍尾隨其后,田軍逃走,甘、劉軍復占永順縣城。田月卿投奔自稱辰沅道尹兼湘西軍政府總司令張學濟,張即派乾城駐軍團長姚忠誠、統領李必富前往永順,攻打甘、劉,經過激戰,甘、劉敗退,姚、李軍進入。1917年,綏靖鎮總兵謝重光在姚忠誠軍撤離時,立即率兵移駐永順。不久,駐在辰州的靖國聯軍第五軍司令林德宣以援助四川為名,圖謀占據永順,與謝重光的何之禎部激戰于牛路河,林軍敗退,竄往桑植。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大小軍閥及各股勢力對永順縣城的爭奪競達七次之多。不僅如此,湘、鄂、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區,是四面交通孔道,因而成為北洋軍閥和湘川黔滇等地方軍閥激烈爭奪的重要地區,以致軍隊往來穿梭,名目繁多。“其時統兵各員,隨時設立名目:日游擊、日隊長、日司令,與一切護法、靖國、討袁……諸軍難屈指數。且來去無常”。
  
    長期的軍閥混戰弄得民不聊生,鋌而走險的土匪隨之日增。他們打家劫舍,橫行鄉里,“甚者結黨成群,名日拖隊伍;擄人勒贖,名日捉肥豬;焚燒屋宇,名日扯紅旗;騷擾地方,名日吃招待”。但是,這些為害甚烈的土匪卻成了大小軍閥重要的兵源。他們官匪勾結,相依為命。各派軍閥專以收編有槍支之股匪為能事,以擴充自己的勢力;而土匪亦藉受招安為護符,到處搜逼槍支。因此,兵匪實屬一家,今日為匪,明日即可為軍。
  
    各派軍閥經過長期的激烈混戰后,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暫時減少沖突,彼此妥協,議定在各自割據的范圍內建立防區。酉陽、秀山、黔江等川東地區歸石青陽管轄;爭奪湘西的軍閥張學濟駐扎沅陵上游及辰溪等地;鳳凰、乾城、麻陽等地歸田應詔管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由林德宣占據;進攻四川敗北的北洋軍閥皖軍吳光新部則盤踞鄂西。這些軍閥在各自割據的防區內,不僅控制財政,橫征捐稅,派差拉夫,而且所有行政、司法、教育等權都為其掌握。貪得無厭的軍人深知防地的重要,懂得防地是軍費的主要來源,有了軍費,就可以不斷擴軍,隨著軍事實力的擴張,就能夠以戰爭手段擴大防區,以致相互混戰,干戈不休。他們利用封建宗法關系和人們的鄉土觀念,建立效忠于自己的“子弟兵”,以親屬、同鄉、同學掌握軍隊各級領導大權,結成封建軍事集團。他們之間為了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往往彼此勾結,互相利用,一旦利害沖突,便翻臉無情,互相火并。
  
    1911-1919年間,由于軍閥混戰不息,土匪橫行無忌,土家族地區的社會秩序動蕩不安,政治異常黑暗。如永順縣,在民國初年,時而裁縣留府,時而裁府留縣,建制不定;已經建立的府議會也因軍閥的干擾而時立時散,成為“尚無定制”的狀態。
  
    各派軍閥可以隨意任免官吏,控制地方政權。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巧立名目,增加賦稅,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土家族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1912年,湖南省議會以人民有納稅的義務為名,將清朝時在湘西采買的大量兵谷改為田賦,并停發采買銀兩,因此,農民的田賦負擔急劇增加。永順縣政府規定:不按期交納田賦者,以三期為限,每限以二十天為期,“初限者,每石加錢六十文,二限倍之,三限又倍之”。1914年又增加警備隊、警察所、勸學所、守城營兵等附加捐稅,與田賦一起征收。
  
    1917年,僅湖南省長公署統計的永順、保靖、桑植、張家界、龍山五縣,每年征收的賦課竟高達2682萬元。
  
    此外,養兵費用及一切差役都由農民承擔。頻繁的軍隊往來,延續不斷的混戰,更是殃及商民。凡軍隊過境,都要向商民勒索招待費,或強迫代為籌集各項捐款,“自民五以后,攻城劫寨,習為常故,腰彈肩槍,儼然軍隊,猶復大張旗纛,或稱北伐,或號討袁,籌款捐貨,無虛日月。政府中無計收拾,強事招安,卒之,此撲彼興,為禍無已”。
  
    那些駐扎一地的軍人,更是如狼似虎,貪得無厭。張學濟部團長向澤南駐防永順縣上下榔保時,“括財巨萬,地方不堪其擾,土人赴辰訴者眾”。張學濟深恐于己不利,被迫密派李達武以籌劃軍情為由,將向誅掉。而李的貪婪較向尤甚,他把向所括巨萬資財大多據為己有,并將永順城附近的老校場、新校場、火藥局、協署前后基地等官地,以武力相威脅,勒民分買,所得錢財盡入私囊。
  
    把持地方權力的官僚、軍閥還濫發紙幣,肆意搜刮,大發其財。1912年,永順知府連培基利用市面流通的官鑄典錢和私鑄市錢的區別,一面下令禁用市錢,一面派親信強迫商民用市錢兌換典錢。當市面上流通的典錢日漸減少,市錢大量貶值時,又迫使商民用典錢兌換市錢,“往來盤剝”,利人私囊,商民深受其害。軍閥張學濟私設湘西銀行,濫發紙幣,不能兌付。當時僅僅湘西銀行發行而流通市面的紙幣就有湘西債票28萬元,湘西銀行銀元票約120萬元,銅元票20萬串之巨。1918年,湖南銀行發行的銀元票、銅元票等各種紙幣,因不能兌現,幣值僅為票面的千分之四五。1919年春,張敬堯任湖南督軍時,以整頓金融為名,令自己開辦的裕湘銀行發行紙幣,又發行以五年為期的“惠民儲蓄票”,不到幾個月,張即敗走,這些貨幣變成一文不值的廢紙,以致“產業破產,商業停頓”。
  
    長期的軍閥混戰,黑暗的政治統治,給土家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兵匪猖獗,無時不有,無處不遭蹂躪,成為當時最大的災害。商業凋敝,市場時閉時開,物價飛漲日甚一日。農村田園荒蕪,戶口凋零,廣大農民無法生產、生活。一遇歉收,糧價上漲,斗米千錢,貧苦農民只有靠挖蕨打葛,甚至剝樹皮、草莖為食,生活極其悲慘。
  
    一、帝國主義侵入后土家族地區的經濟
  
    鴉片戰爭以后,資本主義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解體,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逐步深入,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無不牽動著湘鄂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區,使土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很大變化。
  
    (一)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
  
    帝國主義強迫清朝政府先后將漢口、沙市、長沙、重慶、岳州、萬縣等城市開設為商埠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隨之相繼運至土家族地區傾銷。資本主義國家商品侵入土家族地區,主要由長沙沿湘江,經常德、津市、沅陵至湘西;由漢口、沙市、宜昌、萬縣等通商口岸至宜都,經清江至恩施、宣恩、利川等地;從重慶順長江而下至涪陵,溯烏江而上至川東南的酉陽、秀山、黔江一帶。清文宗咸豐末年,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已經銷售至來鳳等地。
  
    1861-1911年間,銷往土家族地區的洋貨主要有英、美、德、日等國的棉布、棉紗、呢絨、煤油、肥皂、火柴、香煙、快靛、堿、五金等商品。以棉紗為例,常德是湘西的貿易中樞,棉紗集散的重要市場,由岳州關進口的洋紗,其中7/10運集常德,分銷于沅江上游及常德附近各縣。沅江上游的銷售市場中有永順府城、王村,保靖縣的隆頭,龍山縣的洗車、里耶等地。湖北的施南府,來鳳縣的卯,四川酉陽的龍潭、秀山的石堤,湖南花垣的茶峒等處,都是常德洋紗分銷的市場。據統計,1900年岳州關進口洋貨棉紗573擔,價值14800余關平兩,到1914年進口棉紗猛增至58 398擔,價值1463600余關平兩,15年間增加了100倍。1900年前后,宜昌進口的洋紗成倍增加,其中英國紗從1900余磅增至2 600多磅;日本紗由28000余磅增至141000多磅;來自印度的棉紗增長也很迅速。另據《湖北全省實業志》記載:1918年由漢口運至宜昌、沙市等商埠的外國商品,有洋布13萬余匹、棉紗16萬余擔、洋靛5900余擔、洋堿46800余擔、煤油478萬加侖、香煙26.9萬余支、火柴20多萬格羅斯。這些洋貨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傾銷到施南府屬各縣。
  
    此外,英國還于清光緒末年在永順縣設立郵政支局,直接操辦郵政事業。
  
    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日益深入,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逐年大量傾銷,土家族地區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永順縣的土家族人民原來多穿自種、自紡、自織的土布,并以多余的土布供應附近各縣,甚至遠銷外省。自從英國、日本的洋紗、洋布傾銷以后,手工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土布漸漸失去銷路,產量日漸下降,一些家庭手工業和手工織布工場相繼被迫停產破產,永順由土布的輸出縣一變而為紗布的輸入縣。
  
    土家族人民利用山田隙地種植而供自己染布的土靛,是湘鄂川黔邊地區的有名土產之一,由于德國、日本快靛的輸入,染坊多購快靛,土靛受到排擠,種者頓減。
  
    土家族的黃蠟、白蠟生產具有悠久歷史,產品向來外銷各地,但由于洋蠟的輸入,土蠟的銷售市場逐漸被洋蠟占領。此外,英國煙草公司的卷煙在土家族地區亦甚暢銷,致使煙葉的種植逐年減少。
  
    (二)大量掠奪原料
  
    帝國主義國家在大量傾銷商品的同時,又大肆掠奪廉價的原料。土家族地區久負盛名的桐油、茶葉、木材、藥材等土特產,成為他們掠奪的主要對象,其中以桐油為大宗,茶葉次之。土家族地區是我國桐油的重要產地,其中以四川秀山的桐油最為著名。過去桐油并不出口,國外銷售有限,自從外國人發現桐油可作油漆后,就大批掠奪運走,暢銷歐美。
  
    1885年漢口開設商埠后,英美等國即設立煉油廠,各地商人鏖集土家族地區。清光緒年間,僅湖北、江西等省商人,就在秀山縣設立八個大商號,專營桐油生意。中國商人收購桐油,轉運漢口,售于外商,加工提煉后輸往英美。1899年岳州開為商埠,1904年長沙開為商埠后,兩地成為湖南桐油出口的重要集散地。1911年,’全國各關出口桐油數量中,由長、岳兩關出口者就占15.58%,僅岳州關每年報關出口的桐油都在30萬擔以上。在長、岳兩關的出口桐油中,湘西的桐油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外國侵略者為了掠奪更多的桐油,英國還在常德設立安利英洋行,專門經營桐油,自此常德、津市兩地就成為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的桐油集散市場。
  
    位于長江沿岸的萬縣,1915年開為商埠后,即成為貨物集散的中心。美國在萬縣設立美孚油行,專門收購桐油和銷售煤油。長江以南的恩施、利川、咸豐、宣恩、鶴峰、五峰、巴東、石柱等縣出產的桐油,都集中于宜昌、萬縣外運。1918年,萬縣關的貿易價值為558萬余海關兩,其中以桐油輸出為大宗商品。酉陽、秀山、黔江等縣的桐油,主要集中于當地烏江入長江之口的涪陵,然后2/3的桐油運抵萬縣,1/3運至重慶。據《四川桐油貿易概述》記載:涪陵“集中內地如酉、秀、黔、彭等地之油,以運渝、萬兩埠出售者,年達四至七萬擔之巨,實為四川桐油之一大轉口市場”。此外,酉陽、秀山、黔江等縣的桐油,還途經湘西,集中于常德、津市兩市場,數量也相當可觀。
  
    桐油雖然暢銷國外,但土家族人民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因為桐油的價格操縱在漢口、萬縣、常德等地外國洋行之手,完全受他們支配。外商往往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大量的桐油,從中攫取暴利。1892-1911年的近二十年間,湘西的桐油一斤僅值60~80文,與煤油的價格相等。本來桐油的價值要比煤油的價值高得多,而帝國主義國家正是通過操縱價格,以不等價的交換形式來掠奪和剝削土家族人民。民國初年,國際市場對桐油的需要量日益增加,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修筑鐵路不斷增多,油漆車廂所需桐油量很大,因而桐油的價格開始上升,每斤售價600文,高出同期煤油價格的兩倍。
  
    茶葉是土家族地區大宗土特產品之一,其中以鶴峰、古丈的茶葉品質最佳。清光緒初年,廣東商人已抵達鶴峰州,在五里坪開設泰和合、謙慎莊號,專營紅茶,運至漢口,轉售外商出口,被“洋人稱為高品”。帝國主義國家的商人采取慣用的手段,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盡量壓低茶葉的價格。1892年春,湖南因為氣候失調,紅茶受病,輸出的茶葉偶有參差,英商就借故挑剔,趁機壓價,湖南茶商被迫減價出售,結果湘茶“虧本一百余萬兩,洋人大獲其利”。1893年,英商又以壟斷茶價的辦法,弄得“華商無計可施。……湘商又虧本一百余萬兩,傾家蕩產者有之,投河自盡者有之”。
  
    在帝國主義的壓榨下,我國茶商束手無策,深受其害;但茶商又以壓價收購的形式將損失轉嫁到茶農身上,致使茶農所受剝削更為嚴重。屬于湖南茶區之一的湘西,各族茶農、茶商均在受害之列。
  
    (三)鴉片的普遍種植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作為英國侵略者的特殊商品的鴉片煙,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一道侵入土家族地區。到了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土家族地區鴉片的種植已較普遍。在酉陽州,因鴉片“得價甚昂貴,故鄉村籬落皆遍植之”。但是,腐敗無能的清廷對毒害各族人民身心健康的鴉片不但不嚴加禁止,反而在土家族地區及其附近地帶遍設厘卡,征收鴉片稅,作為重要的財源。以川東地區為例,1861年,清政府即在涪州設土厘局,并相繼在彭水縣和酉陽州交界的兩河口、酉陽州境內的龍潭場、黔江縣與彭水縣接界的郁山鎮、石柱廳境內的楊渡溪和烏舉鎮、北堤場等地,設立土厘局,征收鴉片煙稅。僅涪州土厘局一處征收的鴉片厘金,枯年約3.3萬余兩,旺年達4.6萬兩左右。
  
    一些地主富商也把經營鴉片作為發財致富的重要手段,在涪州開設的福大祥、合成、徐均福、祥豐厚等鴉片煙莊,將酉陽、秀山、黔江等地收購的鴉片,委托外商運輸,從中大獲暴利。
  
    辛亥革命以后,軍閥混戰,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把鴉片作為增強實力、擴大地盤、中飽私囊的最大財源。長期占據川東、鄂西的四川軍閥劉湘、楊森,盤踞湘西的軍閥張學濟、田應詔,各在自己的防區內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川東道尹黃復生還派員四處勸種收捐。于是,鴉片的種植在土家族地區更加泛濫,其中尤以酉陽、秀山、黔江等縣最為嚴重。鴉片的運銷都由大小軍閥直接操縱控制,并巧立煙苗稅、印花稅、啟運稅、過境稅、出售稅、內銷稅、紅燈稅、附加稅等名目繁多的捐稅,進行勒索。特別毒辣的是,他們對不愿種植鴉片煙的農民還要課以“懶稅”,或者加倍征稅。農民如若只種糧食作物,不種鴉片,則種糧食一年應完三年的稅,如明年再不種鴉片,則應完五年的稅。在這種高壓強制手段下,土家族農民被迫不得不把大量的良田沃土改種鴉片。
  
    鴉片的廣泛種植給土家族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糧食產量銳減,不能自給,每年依靠外地輸入米糧,整個農村經濟瀕于破產。各種名目的煙稅,使得土家族“人民所收煙土不夠交納捐款,一時告貸無門,有的賣耕牛,典青苗,售房屋,嫁妻鬻子,有的個人自殺甚至全家自殺”。
  
    (四)商品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大量傾銷,破壞了土家族地區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使一些從事家庭手工業生產的農民與城鎮手工業者逐漸趨于破產。一些農民在被迫放棄家庭手工業生產后,為購買日用工業品,不得不出賣部分農副產品作為交換,使農業生產和商品市場日益密切聯系起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家族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商品侵入土家族地區的初期,由于山高路險,交通不便,洋貨時斷時續,傳統的手工紡織業仍能在洋紗、洋布有時未至的間隙中緩慢發展。土家族婦女利用農閑時間紡紗,“城鄉四時,紡聲不絕。村市皆有機坊,布皆機工為之。每遇場期,遠近婦女攜紗易棉者,肩相摩,踵相接也”。來鳳縣的手工業者不但能織染“斑然可愛”的各色花布,而且還能以棉線織成.染有花紋的線毯,利用牛毛作原料織成牛毛毯,在市場上出售。清朝末年,隨著洋紗、洋布的大量輸入和傾銷,土紗、土布失去銷路,市場被洋貨占領,土家族地區的手工紡織業才逐漸衰落。
  
    但是,由于商品交換的日益發展,包裝商品所用的紙張隨之增多,卻又刺激了手工造紙業的發展。永順、恩施、利川、咸豐等縣的土家族人民就地取材,利用樹皮、稻草為原料,土法造紙,售予商人,以供包裝貨物之用。永順縣的外白砂保、白羊溝、穿、老羊溝等地的紙廠造的土紙,多銷往保靖等縣。長陽縣民間集資建立斗方紙廠、皮紙廠,斗方紙廠雇傭40余名工人,年產紙20多萬塊,值洋近2萬元。
  
    桐油、茶油、茶葉和藥材等土特產品的大量出口外銷,規模不大的手工榨油廠和茶葉加工廠也不斷建立起來。同時,裝運貨物箱、桶、筐、簍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因而刺激了木、竹手工業的發展。咸豐縣利界坪的木工技藝很高,所制木桶不用木屑,盛油經久不漏。這些手工行業是適應帝國主義大量掠奪原料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實際上成為洋行買辦的附屬加工廠。
  
    生產鐵質農具和生活用具的手工鐵器業也有發展,咸豐縣丁寨的鐵工還能仿照新法制成極快的后膛槍。1919年,永順縣建立了粗具規模的綜合性的工藝廠,內設制造槍支、修理機件的機械部,織造布匹、裁縫衣襪的縫紉部,雕刻圖記、石印書表的印刷部。因為資金不足,時辦時停,以后華洋籌賒會雖將3 800元撥給該廠,又再事募捐,籌集資金,大有重新興辦之勢,結果又復停頓。
  
    在清末洋務派“求富”的思想影響下,土家族中的一些地主、富商自籌資金,集股合辦,或與重紳合辦,開采當地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治年間,永順縣龍家寨田姓在二灣界試采鐵礦,“常獲厚利”。建始縣招商在紫密等開采硝礦,每年可產凈硝3萬余斤,銷售施南府屬六縣,銀匠鋪戶所需用硝,不必再從河南、湖南等省購買。秀山縣開采的丹砂,各“廠戶販運出境,歲利幾萬金”。有的廠戶將丹砂“蒸液成水銀,利亦二三千金”。陳際臺經營的砂廠,大獲其利,“未數年,成富室”。到了光緒年間,煤、鐵、銅、鉛、銻、金等礦產資源的開采更趨活躍。鶴峰州經招商局奏準,招商集資于九臺鄉設局,開采銅、鉛,不久就見到成效。永順縣白砂保大胖山的鐵礦、車溪山的銻礦,商民集股開采,但因技術落后,鐵的質量不高,或因礦藏量少,無利可圖,才沒有辦下去。1906年,古丈坪廳“將舊空存的種植局改稱礦務疏河植局”,命城千總向天爵為總經理,把總陳季春負責經營,金礦由官辦,煤、銻由官招股合營。其招股辦法為:山主以礦山作股份入股,不愿入股者地皮憑公作價;商股以五千文為大股,一千文為小股,大股先招六十,小股先招二百;獲利按股分紅,股票可以自由買賣。先后在古丈坪廳開采門檻巖、坪的金礦,鴉角山的鐵礦,三道河的煤礦,古牛巖的銻礦。由于清朝官吏顢頇無能,濫用人員,經營不善,在三道河采掘三個月未見出煤。而集股商辦的古牛巖銻礦,所掘銻礦每噸可值銀三四十兩至五六十兩。1916-1918年,由商人集股的民信、建華等公司,在鶴峰縣望水臺,建始縣六大拐山,咸豐縣的大茅坡、茶園溝、孫家坪、天寶倉,巴東縣萬戶沱等地,開采銻、鉛、銅礦。
  
    在農村商品經濟中,除桐、茶、漆、五倍子等大宗出口外銷的商品發展較快外,養蠶業也隨之發展起來。過去土家族不事養蠶,即或養蠶,數量也極少。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家族農民利用農閑時間植桑養蠶日益普遍。古丈坪廳的土家、苗、漢等族人民從長沙等地購買桑株,在房前屋后種植,擴大養蠶的飼料來源,“近城養蠶者十室六七……每斤值一千五六百文”。“本城羅依溪民間桑葉,從前任人摘取,近須以鹽數斤易葉,漸知貴重”。四川酉陽過去養蠶農戶極少,“近則漸多,所織生絲亦甚堅韌”,“如州南鵝池一帶之釉,可不亞于川釉”。此外,有些農戶種植木棉和蠟種,放養蠟蟲,亦能獲利。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土家族地區與漢族地區經濟交往日益頻繁,漢族商人接踵而至,販運大量的日用百貨至土家族地區銷售,然后收購土特產品運出境外。在來鳳縣,“商人列肆,所賣漢口、常德、津沙二市之物不一,廣貨、川貨四時皆有,京貨、陜貨亦以時至”。商業日漸繁盛,散處各地水路交通要沖的農村集市貿易十分活躍,除定期的集市、圩場可以交易外,在各重要城鎮還有不受期場限制,每天都可互通有無的“百日市”。同時,在各縣之間的邊沿地區還不斷出現了一些新的集市,如恩施、利川與咸豐縣的交界處新設了三星場,利川與咸豐交界處新設了八家臺場。
  
    每逢趕場,土家族農民即到附近的集市、圩場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及畜產品,購買生產工具和布、鹽等生活必需品。農村集市無論大小,交易都很活躍。古丈坪廳的清吉場,每到旺季開市,參加交易的土家、苗、漢等族群眾“日有千余人”。
  
    在商業中,無論是開店設鋪的坐商,還是往返于各處集市的行商,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不多、經營品種有限、本小利微的小商。但是,適應帝國主義掠奪原料的需要,也出現了一些資本比較雄厚,專門經銷桐油、茶油、茶葉、木材、藥材,囤買囤賣的富商大賈。古丈坪廳的三傅、冶城等油商,一年的營業額收入達數萬金。鶴峰州的泰和合、謙慎安則是以專營紅茶的富商。這些巨商多系外地的漢人,土家族中的富商則為數極少。
  
    商人販運出境的大量土特產品和入境的各種商品,能否獲利,獲利多少,其價格直接受常德、岳州、漢口、萬縣、涪陵等地的外國洋行及其代理店的支配。外國洋行及其代理人往往以壓價的手段收購土特產品,而將銷往土家族地區的洋貨抬高價格轉售于商人,致使商人獲利甚少,以至有時無利可圖。永順縣的商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爭取獲得較多的利潤,對外國洋行及其代理店任意壓價或抬價的行為進行了斗爭。他們聯合在常德設立進出貨物交易總代理員,“以監督代理店之買賣,或取消代理店,而為貨棧之設置。庶幾出口貨可獲相當利益,而入口貨可得減少其高利”。
  
    隨著商品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土家族地區各縣城及重要貿易集鎮相繼出現了各種行會組織。這是各行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為了維護本行業的利益,避免來自漢族地區的商人獨專其利而采取的一種保護措施。縫衣服的有軒轅會,木匠有魯班會,鞋匠有孫臏會,銅鐵匠有歐冶會,  “一切匠作,莫不有會”。這些行會組織,是由各行業的手工業者及商人自發組織起來的,都有嚴格的行規,對那些違犯行規的手工業者,行會照規給以處罰。但是,隨著大量手工業者的破產,行會組織也逐漸解體。
  
    清朝末年,在各種分散的行會組織的基礎上出現了統一的商會商會的出現,對保護土家族地區手工業者與商人的利益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年商會萌芽,收買漆、倍,本地商民亦能分利者”。但是,辛亥革命以后,軍閥長期混戰,土家族地區成為湘、黔、川三省軍閥相互爭奪的重要地區,進出貨物頓顯停滯;軍隊往來,派款索捐,各地商會忙于招待籌款,致使商業日益蕭條,“故一遇風潮,即便閉市”。
  
    (五)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農民的破產
  
    資本一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使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并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礦企業和商業;但是,由于土家族地區處于湘鄂渝黔四個地區交界地帶,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因而封建經濟仍然占有優勢。農村中的大部分良田沃土都為地主階級所有。地主階級利用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出租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或者自己直接經營部分土地,采取地租、雇工和放高利貸等形式殘酷地剝削農民。
  
    地租主要以實物為主,一般以當年產量計算,地主與佃戶按“四六”或“對半”分成;有的在“對半”分的原則下,地主還要從佃戶所得部分“逢十抽一”,有的甚至高達“六四”分的。此外,還有“死租”與“活租”之分。“死租”是指“定額租”,即不管每年收成豐歉,甚至顆粒無收,佃戶都必須向地主繳納固定數量的地租,活租系租佃雙方以每年的實際產量確定租額。不論哪種地租形式,都是以對地主階級有利為前提條件的。
  
    地主階級除進行高額地租剝削外,還兼放高利貸,對農民進行超經濟剝削。貧苦的土家族農民一遇天災人禍,生產生活發生困難,便被迫向地主借債;地主即乘人之危,錢以年息十分之三的高利,糧以十分之五加息,盤剝農民。有的農民借債到期無力償還,不得不忍痛將自己僅有的田地和房屋折價還債,“良伺借谷磊(疑為累)利無已,動至一二斗谷折算及于房屋”。每遇荒年,地主階級便囤積糧食,任意抬高糧價,大肆聚斂財富。
  
    掌握農村保甲權力的地主豪紳,還利用采買“兵谷”之機坑害農民。清政府歷年撥出專款,用以采買兵谷,由地方官吏交給保正按畝征購。但是,此項銀兩多被經管采買的官吏和保正貪污中飽,農民交售糧食從未得到分文糧價。每當采買兵谷時,保正、豪紳橫行鄉里,趁機敲詐勒索,“甚至拘押欠戶,勒出保費多于欠數十倍。民間大罹剝削,眾論沸騰”。農民“因而傾家敗產,不一而足”。
  
    洋貨的不斷進入,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地主階級擴大財富的貪婪欲望。有些地主利用土地剝削所得,投資辦工廠,開礦山,或者兼營商業;同時又以辦工礦業或商業的利潤,大量購置土地,使土地愈來愈集中于封建地主手中。如清光緒年間,龍山猛西湖的地主向仁豐家,原來只有一千多擔租谷的田土。他的兒子有的經營米糧、桐油生意,有的做官,到了光緒末年,其購買、兼并的土地,高達年收一萬多擔租,龍山縣的他砂、八渡、召寨、猛西等地的土地,大多數都為他家所有。其他像雷萬代、陳開弟等擁有兩三千擔谷的地主也有增加,而廣大農民則紛紛失去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和雇工。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