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于岳陽市城南洞庭湖岸的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與北面的岳陽樓遙遙相對,相距1.5公里。塔高7層39米,占地46平方米,青磚筑砌,八角實心。基座用大條石鋪砌,從第二層以上,每層砌小佛龕四個,龕內原放置佛像;檐角掛有小鐵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塔頂置有鐵剎相輪,上有6根鐵鏈從塔頂直貫塔基,是用來起穩固和避雷作用的。寶塔巍然聳立,雄視洞庭湖,為"巴陵勝狀"之一。這一宏偉的建筑,體現著唐宋時期的藝術風格。
慈氏塔建筑的歷史據光緒《巴陵縣志》記載: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至714年),西域有個叫妙吉祥的佛教徒來到岳陽,對父老們說,西方有一條白色孽龍竄到這一帶,日久將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必須建塔鎮壓之。傳說城內有一寡婦慈氏,以慈悲為懷,捐錢建造了這座寶塔,所以叫做慈氏塔。但根據考證:所謂"慈氏",并不是指的某寡婦,而是指佛教中的彌勒佛。佛以慈悲為本,彌勒即梵文"慈氏"的意思,故稱慈氏塔。慈氏寺供奉的就是彌勒佛。又據《岳陽風土記》載:慈氏塔"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鎮洞庭水孽。"這是人們建造慈氏塔的主要目的,也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一種善良的愿望。慈氏塔建造之后,顯然在南宋淳佑年間重修過,到現在已有800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風雨雷電和戰火的摧殘,仍巍然屹立,僅佛像和鐵鈴不復存在,它的渾厚堅實,不能不令人贊嘆不已。慈氏塔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