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衡陽市雁峰區的黃茶嶺正街,有兩棵巨大的古樟樹,樹圍達11米以上,據《衡陽市志》記載:此二樹可考歷史到少在1240年以上。當年黃巢起義曾栓馬于此樹,黃茶嶺因此又名黃巢嶺。
古樟公園規劃面積161500平方米,其中園路及駁岸面積14180平方米、水體面積5590平方米、鋪裝面積22600平方米、建筑小品6400平方米、綠化面積112730平方米。
雁峰區黃茶嶺有兩棵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拴過馬的千年古樟,枝繁葉茂,華蓋如云,過去一直藏匿于低舊的民房叢中,不惹人注目。按照市里規劃,如今拆除了古樹四周的破舊民房,一個集觀賞、休閑于一體的古樟公園已初具雛型。
人們面對這株古境處在如此起眼的位置,都不禁要問:這顆樹為什么那么巧,正在火車站坪中間位置呢?是先有車站,后移種的樹,還是先有樹,后建火車站呢?
答案是:先有樹,后建的車站。樹的特殊突出的位置是鐵路設計得有意安排的。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當年參與這條鐵路勘測設計的黃權工程師,五十年代曾在中南土木建筑學院里任教,據當時在該院就讀現在衡鐵一中任教的文敏生老師回憶,黃權老師在講“地物與鐵路線路選擇設計”時,就講到衡陽車站選擇設計。當時,為了保護這株數百年的古樟,充分利用其歷史價值來深化旅客對衡陽火車站的印象,決定以古樟所處的位置來確定衡陽站中心位置,使之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賞,給衡陽車站增添幾分韻味。
不過,古樟在修建車站時,能逃脫被砍伐的厄運,民間卻另有說法。據傳,在修建衡陽車站時,砍掉不少樹,這株古樟也在必砍之列。但在砍這株古樟的前一晚,砍樹的組織者得了一個夢,夢見一白胡子老頭對他說:“這棵樹是我的家,請你不要砍掉它。否則,你將會有生命危險。”但這位組織者無權決定樟樹的砍留,也不相信夢中的事。第二天照常組織工人去砍那株古樟。當工人砍下第一斧時,發生一個異常的情況,在砍口處竟然流出了黃中帶紅的汁液,便立即報告組織者。組織者未加思索便說出了“砍”字。誰知第二斧砍下去,那斧頭便從柄上飛出,直奔那組織者的頭頂。嚇得他忙往一旁一閃,斧頭便從他前額嗖地削過,重重地落在他的腳旁。這才使他想起了昨晚的夢。便急忙一手捂住額上的傷口,一手猛地搖擺著:“不砍了,不砍了!”后來經請求匯報,方保住了這古老的綠色生命,也才使今天路過衡陽的人們能一睹這株近四百年而仍生機盎然的名樟古樹的豐姿。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