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旅游資訊

波瀾壯闊三十載(轉)

更新時間:2018-03-19 14:01:33 來源: 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波瀾壯闊三十載

---述評改革開放偉大歷程

.

新華社記者. 孫承斌 李亞杰 譚浩 張曉松

.

..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實現了當代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

  30年風雨兼程,30載闊步向前。

  放眼世界,矚目東方,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中華大地30年的滄桑巨變,譜寫了民族復興史的光輝篇章。

  30年快速發展,30年波瀾壯闊。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中國人民穩步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

  1978年的夏天,原國家紡織工業部組織代表團赴美、英、法、德等國,考察引進紡織工業設備。當年42歲的顧秀蓮是考察團成員之一。

  對比當時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顧秀蓮很是感慨:“當時我是國家計委副主任,買芝麻醬,都要憑票。”她回憶說:“那個時候基本溫飽都很難解決,經濟到了崩潰邊緣,最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此時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后,正在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韓國、新加坡等基本實現經濟起飛……

  把黨和國家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一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

  發展,加快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是30年中國最強勁的聲音。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無論是面臨各類挑戰,還是遭遇種種災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推動發展,始終是中國不變的主題。

  這是發展目標日益清晰的30年。從最初的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到系統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從描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堅定、扎實地朝著自己的奮斗目標攀登。

  這是發展理念日益深化的30年。從最初體會到“發展是硬道理”,到進一步認識“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清醒地把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

  快速發展,是30年中國最顯著的成就。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中國人民邁上了一條生氣勃勃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1978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5.13萬億元。

  與此同時,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一批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相繼建成……

  ——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6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長到2.17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

  ——載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型油氣田、高檔數控機床、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科技專項組織實施,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被攻克……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東部地區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發展能力逐步提高,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活力不斷煥發,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

  ——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展現新局。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貧困人口也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從貧困地區寧夏西海固小山村走出的郭昊東,當年懷揣300元錢外出打工,只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完成了從只會搬磚的“打工仔”到帶領300多人搞建筑公司的“農民工老板”的轉變。

  2007年,郭昊東的建筑公司累計引進寧夏籍勞務人員230多人,長期工150人。在他的公司,普通工人月工資達到1500元,熟練工和崗位工2000元至3000元,有的甚至超過4000元。

  “國家昌盛、百姓富裕,說到底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只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斷得到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郭昊東說,“而我,恰恰就是30年國家繁榮發展的受益者”。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發展中的一樁樁小事、一個個變化,包括郭昊東在內的億萬中國人民感同身受。

  3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增長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從以“吃穿”為重點轉向以“住行”為重點的多層次消費。

  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3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站穩定腳跟,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嚴峻考驗,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就在于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和道路。”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

  30年全面改革,30年闖關破隘。

... 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改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起來

  54歲的張麗華至今還記得,30年前的12月18日,北京異常寒冷——

  “那天,會場里坐得滿滿的,人和人挨得很近。放眼看去,似乎只有黃色軍裝和藍灰兩色的中山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服務的張麗華,拎著大暖瓶守候在會場外。每次給鄧小平續水的時候,張麗華發現他的杯子水都比較少,“他講話多,喝水自然多一些。”

  當時,張麗華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會議和以前的會議有什么特別不同。但很快,她就體會到了這次會議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女服務員可以燙頭了,上班的時候悄悄換上了漂亮的套裙,下了班可以穿喇叭褲了……

  30年前的那個冬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同一聲號角,奏響了中國變革的宏大樂章。

  一切,從此改變——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艾愷用“天壤之別”,形容中國農村30年巨變。

  艾愷至今仍然記得他剛到山東鄒平的情景:“鄒平縣只有一條主街道。每到晚上,電影院前亮著盞燈,有一家賣花生米的攤位,這就算是當時的‘夜生活’了。但此后鄒平的飛速變化讓我吃驚。一年之后,縣里就有了第一家咖啡廳。”

  鄒平的變化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

  發軔于安徽農村的改革,以其對生產力的解放,迅速推向城市;在經濟領域率先突破的改革,又很快向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拓展。全面改革的推進速度超乎尋常,人們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

  “辭職”“下海”“承包”“萬元戶”“個體戶”“股份制合作”……一個個逐年變化的“熱詞”,鐫刻著時代烙印,讓人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觀念大解放、精神大振奮和活力大迸發。

  這是改革方向不斷明確的30年。從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再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的前進方向。

  2003年北京的那個春天,讓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劉華國至今難忘——全國人大代表在審議國家新一個五年發展安排時,驚奇地發現:文件里不見“計劃”二字,而是以“規劃”代替。

  “從計劃到規劃,這一字之改,準確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長期規劃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國發展理念、經濟體制、政府職能的重大變革。”經歷過在計劃經濟中生存滋味的劉華國對此體會至深。現在,他所經營的銀橋乳業集團已從最初的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陜西規模最大的地方乳品企業了。

  國有大中型企業曾有令人炫目的輝煌,也曾一度成為中國改革攻堅的難點。

  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國企改革的思路日益清晰。

  如今,股份制已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形式,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在逐步完善,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市場化機制在國企初步建立。大型國有企業的數量雖然在減少,但規模在擴大、實力在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顯著提升。2008年,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26家中國企業赫然入列,它們全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

  改革的目標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進步,只有各領域改革協調推進,才能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頒布實施黨內監督條例,加強對黨的監督;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大力發展以村委會直選為基礎的基層民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取消數千項行政審批項目,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道路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留給人們的記憶不勝枚舉。

  與此同時,文化領域的改革創新不斷涌現,強健著中國文化“軟實力”;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則把社會領域的改革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幾年前,一心想洗凈腳桿泥當個“城里人”的農民曾華美離開家鄉,跑到成都市去打工。而現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里,當起了“農家樂”的女老板,甚至還從城里引回來一個“上門女婿”。

  曾華美所在的錦江區三圣鄉發生的巨變,是成都市正在進行的城鄉一體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大范圍進行試點;全國城鄉實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惠及4000多萬困難群眾;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一項項澤被民生的舉措,在給社會建設帶來深刻變革的同時,給億萬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改革,加快改革,深化改革——30年的中國,改革成為激動人心的時代口號。它像一面旗幟,迎風飄揚,鼓蕩起億萬人民的創造熱情;它如澎湃洪流,沖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的舊框框、舊機制、舊體制。

  1978年,一位外國記者看到上海一家照相館櫥窗里掛了一件新款的夾克衫,旁邊的牌子上寫道:“凡在本店照相者可穿這件衣服。”

  西方記者的嗅覺是敏感的,當時中國人穿的幾乎都是一樣的顏色,被國外譏為“10億藍螞蟻”。

  然而,西方人沒有想到,甚至連中國人當時也不會想到,此后的中國變化竟是如此翻天覆地。而產生這一切巨變的最根本動力,就是改革這場新的偉大革命……

  30年對外開放,30年成就輝煌。

... 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展現出中國的進步、發展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從容

  1978年5月2日,法國巴黎奧利機場。法國總理雷蒙·巴爾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帶領的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

  這個后來被稱為中國向西方開放的“先遣隊”的代表團,在1個多月內馬不停蹄走訪了法國、西德、瑞士、丹麥、比利時5個國家的15個城市。

  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發達國家,外部世界的發展令中國來訪者睜大了新奇的眼睛:當時西德的高速公路汽車時速普遍達到上百公里,而中國當時最好的公路也就跑60公里;法國一家鋼廠年產量350萬噸,職工只有7000人,而中國要達到這一生產能力至少需要10萬人……

  時隔多年,谷牧回憶這段往事仍然感受頗多:“兩次世界大戰后,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確有很大發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已經落后很多,它們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面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

  這是中華民族新的覺醒。

  1979年1月,美國《時代》周刊說,“中央之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外商合資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30年過去了,外資企業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資金和技術支持,更為國內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驗。”工商總局外商投資企業注冊局負責人孟鈞說,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已超過40萬戶,投資總額超過2萬多億美元。

  在深圳博物館門前矗立著一尊雕塑:一位巨人張開雙臂,“奪框而出”。富有深刻寓意的藝術形象,使人不禁想起深圳經濟特區創立之初,鄧小平給予這里的交待:“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中央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并于次年正式定名為“經濟特區”。由此,中國對外開放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1984年4月,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上海、天津、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放寬這些城市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權限,給予“三資”企業優惠待遇。

  不久,對外開放范圍進一步擴大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后來又擴大到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建立海南省,并將全省設為經濟特區。至此,中國所有沿海省份全部成為開放地區。

  開放、擴大開放、全方位開放——30年的中國,“開放”與“改革”比翼齊飛,成為推進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

  在擴大開放基礎上,國家提出了加快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在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

  在對外開放政策帶動下,1984年到1988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其間,中國經濟總量、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都翻了一番,國家財政收入增長40%。

  1992年,經受經歷了國際國內風云變幻沖擊的中國,繼續以自信、堅定的姿態,推進對外開放。這年秋天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

  對外開放的步伐如此堅定、如此沉穩,又是如此頻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設立15個保稅區,利用“境內關外”的獨特條件發展對外經濟;開放了沿長江的6個港口城市,批準設立長江三峽經濟開放區;開放13個陸地邊境城市;批準內地所有省會城市對外開放……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局面。

  2001年11月10日,經歷15年艱苦談判后,這一天,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此后,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對外開放,如同陣陣春風,吹開了萬紫千紅。

  30年前,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見到金發碧眼的外國人還是件稀罕事。30年里,不僅外國的人來了,外國的商品來了,外國的資金來了,外國的技術來了,外國有益的經驗和觀念也來了;更重要的是,開放讓我們以更加自信、更加進步、更加從容的姿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介紹,目前每年出境的中國公民已超過4000萬人次,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預計到2015年,中國出境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

  2000年初春,一家中國公司的名字出現在了美國坎姆頓市的道路上――“海爾路”。

  “我們如果不創立自己的名牌,那么中國就不是‘世界工廠’,而是‘世界加工廠’。”海爾集團負責人的張瑞敏表示,海爾“走出去”的目的就要從制造商發展成為品牌商,利用差異優勢創造世界名牌。

  從簡單的勞務輸出、產品輸出到跨國并購、資本出海,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國這艘巨輪,勇敢地駛離了入海口,開始在更浩瀚的大洋之上,搏風擊雨、錘煉壯大。

  20多年前,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撰寫的《第三次浪潮》,成為中國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在他的印象里,中國“是一個封閉的國家”。

  幾年前,托夫勒再次來華訪問時,看到的卻是“一個不同的中國”。“20多年以前,沒有人能想像中國的崛起。”以“預言未來”聞名的這位未來學家談起中國的發展,不得不這樣承認。

  30年艱辛探索,30年與時俱進。

...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1978年,國門初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湯姆斯·默菲率團訪華,提出可以和中方建立一個合資經營企業。默菲在介紹什么是合資經營企業時,打了個比方:“說得通俗一點,合資經營就好比‘結婚’,建立一個共同的‘家庭’。”

  對方是大資本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怎么能同他們“結婚”?——參與會談的中方有關負責人覺得默菲的話既新鮮又有趣,“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舊觀念的束縛,往往會扼殺創造力的萌芽。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30年前這段振聾發聵的講話,至今讓人震撼。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突出的貢獻之一。“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發展和繁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繼續解放思想,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閆建琪說。

  1980年12月11日,一個叫章華妹的19歲小姑娘,從溫州鼓樓工商所領到了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成為中國第一個工商個體戶。

  此后不久,全國出現了蔚為壯觀的“個體戶現象”。賣大碗茶的、運煤球的、開小飯館的、賣服裝的、修自行車的、裝裱字畫的……目前,私營企業已占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創造了中國GDP增量的約60%。

  “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新時期最深刻的思想解放之一,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當時,這可謂是‘石破天驚’的做法,”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豐富、生動的改革開放實踐,推動中國共產黨圍繞這三大基本命題不斷進行新思索、作出新回答。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分別解決了我國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又要根據時代條件和人民愿望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性質、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的問題,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30年思想解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收獲。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理論層面的重要收獲,也是中國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謝春濤說。

  思想大解放,極大地解放了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進而極大地激發出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如同一根神奇的魔棒,點化出一個絢麗斑斕、多元包容、充滿生機的新時代——

  今天的中國,創造得到尊重,權益受到保護,不同的觀點可以交鋒。流行與古典,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網絡語匯與正統觀念,張揚個性與內斂含蓄……不同的思維習慣、利益取舍、行為方式,和諧并存、彼此包容。一幅幅生生不息的和諧畫卷,展現出社會主義中國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機。

  “城市越來越大,汽車越來越多,會講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談起中國這些年的變化,加拿大DPA工業有限公司總裁韋恩·麥克金農用了一連串的“越來越”。

  “我還注意到一個小小的但很重要的變化,無論在大街上、商場里,還是在飯店賓館,中國人的笑臉越來越多。”這位曾做過律師的商人如是說。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為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人民進行了近30年的不屈奮斗。

  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圍繞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黨帶領人民進行了近30年艱辛探索。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帶領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30年的奮發進取,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中國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

  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經過30年、5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再創新的輝煌。

  這就是30年改革開放給出的歷史結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